站内搜素

访问量:2310305

发布:766条

当前位置:首页 > 硬坛书家 > 【名家】江鸟
【名家】江鸟
当代硬笔书法艺术网 日期:2022-03-23 点击量:5301次

江鸟艺术简介

    沈鸿根,1943年生,上海人。笔名江鸟,斋号松竹轩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硬笔书法协会顾问兼学术主任、中国书画名家网艺委会名誉主席、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会长。洛阳外语学院客座教授、江西行政学院客座教授、济南大学兼职教授、无锡书法艺专导师。著有《行书概论》《书法章法》《书法十五讲》《楷书百日通》《签名艺术》《江鸟书法》《四体常用字钢笔字帖》《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》《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》《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》等近七十种专著与字帖公开出版。其中《中国钢笔书法艺术》一书荣获全国首届金钥匙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。书法作品刻石于五台山、展示于联合国、收藏于外交部、立碑于韩国碑林。所作《千古绝唱兰亭序》一文,入编于初三《语文》下册。所著《砚边独语》,熔诗情与哲理于一炉,连播于新浪网。曾应邀到日本北海道传艺及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讲学。菲律宾《商报》、美国《圣路易时报》先后专题报道。还被中国艺术市场评为当代”最具升值潜质书法家”。名列《世界名人录》《中国美术年鉴》《中国古今书法家》。

(点击上图观看书法名家江鸟先生行草书欣赏)



砚边独语

无家国情怀者,决不是仁人志士;
有诗文修养者,称得上墨客骚人。

山上梅,湖边柳,习性不同,岂可求同?
空中鸟,水里鱼,本质相异,能不存异?

胸无点墨,何来绝妙好辞?
心有灵犀,方有感人佳作!

眼前之竹影不如笔下之竹影美;
笔下之竹影不如心中之竹影妙。

唯有独立之孤峰,才能撑起属于自己的一爿青天;
唯有自由之仙鹤,才能达到不同别人的一方碧空。

用高山之清泉,冲洗世上之污泥;
用雅室之书香,抵制院外之铜臭。

山石虽坚,却因久雨而解体;
河水虽丰,却因久旱而断流。

融汉碑晋帖于笔下,书之格调能不高华?
纳楚辞唐诗于腹中,文之意境能不清雅!

应警惕毒蛇似的阴险之人;
要严防恶狼似的凶残之国。

坚持公心,公理之树才能常青;
弘扬正气,正义之旗才能永红!

欢迎批评指正!

江鸟    辛丑春


诗意的书法旅程

文/娄晶舜

杨雄《问神》讲:“言,心声也。书,心画也”。钟繇《笔法》说:“笔迹者,界也。流美者,人也。”从“心画”与“流美”的统一开始,书法艺术的本质论通过“书心画”、“人流美”的碰撞,揭示着书法艺术的抒情本性——诗意品格。沈鸿根沉醉在他的诗意书法艺术中,展示着书法艺术的新构想和美学世界的新俱进。他的书法艺术的雅气、雅致、雅韵始终追随着他的诗情、画意、哲理引领书法艺术的美学脚步,清雅的诗书作为他艺术追求的经典美学意象,成就了他的书法艺术和醇雅人生。

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,中华历史之门,中华民族之魂。书写汉字首先必须注重线条的修炼。沈鸿根在《落笔》诗中写道:“落笔有声气势雄,烟云起处字成龙。他年若遂平生志,铁马金戈唱大风。”你看他的运笔,长画纯用中锋,短画及收笔处用顿挫和侧锋来取润取劲,运笔的起承、使转、提按力求精谨,时而着意强化行笔的步履印记,时而用细微的颤力来增强线条的神采,实乃“落笔”有声;由于中侧互用,方圆并举,藏露结合,线条肌理凸现强烈的三维立体感,婀娜多姿又气象万千,何尝不是烟云“龙”起。

在结体上,每个字的正侧、阴阳、大小、高低等对立因素始终把守着和谐统一,点画分割既守常又奇变。评价沈鸿根的书法,有必要用骨力和筋力来赏析他的结体的独特意趣。笪重光在《书筏》中说:“骨体筋而植立,筋附骨而萦旋,骨有修短,筋有肥细,二者未始相离,作用因而分属。”书论上的“含筋抱骨”是字的生命存在的物质属性,没有筋骨,很难道出书法形态的客观源头,沈鸿根探寻“筋”、“骨”用笔,就是让一笔一画有支撑感,有品质感,有气概。“骨”力的本质内涵渗透了他几十年的临帖实践,所有的肌腱和韧性不轻易外露,又让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气和爽健,赋有“筋”神。所以,他的笔锋一走一行,始终追求着一种人的生命状态的昂首挺立姿势,也铸造了他独有的“舞步”笔法。追求“稳中求变,变中求异,异中求韵,韵中求趣,趣中求神”,一次次的破茧化蝶,承续化合,个性独特,人称“江鸟体”独步书坛。他说:“书法乃玄妙之艺,如诗似画若舞,非通灵者难真知。”因而,笔势以内撅为主,外拓为辅,注重起笔与收笔的空中姿态和纸上跳跃,强化骨力的含蓄蕴籍之美,突凸筋腱的血肉滋润之气,这些独到的运笔之法,沈鸿根总结为“高山大海育真魂,松有劲姿梅有芬。书画从来求气韵,人文自古重精神。”(《精神》)

沈鸿根对章法的研究极为精深。那时,清华大学出版他的著作《书法章法》至今仍是书法读本。其章法因字造形,随形赋势,舒卷自如、契机流溢。蒋骥在《续书法论》中所说:“篇幅以章法为先。运实为虚,实处俱灵;以虚为实,断处俱续。观古人书,字外有笔、有意、有势、有力,此章法之妙也。”沈鸿根书法章法是虚实皆妙,浑然无迹。奇正、繁简、疏密、参差、向背、仰覆、揖让等艺术因素被有机地融合,端庄之姿中有流动之态,雄强之气中有险绝之势,妍美之形中有古朴之质,传统之风中具现代之味,是谓“字里金生”。

“砚边古帖几回临,灯下楚辞常自吟。尤喜芸窗秋日静,风轻月白润文心。”(《文心》)日日夜夜的“几回”临,使他在传统书道中形成自我风貌。当然,在各种书体中,沈鸿根最擅长的是行草书。以“二王”为根本,又酷涉颠张狂素,融会贯通,风神洒落。

所作简隶,别开生面。由汉简化出,入隶之体态、篆之笔法、楷之骨架、行之气势,汇聚而出。看上去非隶非楷,非篆非行,多元所属,“如琴声与箫声共和,似白石与翠竹相伴。”

兴致来了,拈一支长锋羊毫,也会写些金文。不过,他的金文用于创作“少字数”书法,特别强调造型,讲究诗意,古雅绝伦。多体的临习与创作,使他走上了“有法”“无法”的境地。他说:“书艺的极致,有法而无法;书道的化境,无法而有法。”只有天意的眼神,才会泄露心灵的秘密,这正是沈鸿根所追逐的。

沈鸿根书法艺术的自成一家堪称清雅。这种清雅,就是给人以气清、韵雅、品逸的审美体验。他拒绝丑,虽然丑书时有流行;摒弃怪,尽管求怪可取宠;远离俗,即使妍俗好热闹。在他眼里,书法艺术本来就是高雅的艺术,书艺至境既非丑,也非媚;既非巧,也非拙;既非华丽,也非朴实,而是典雅。因而,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精美典雅一路。这是坚毅,也是心性。

学富五车,今天我们只能体会出它的基本意义了。根据可以看到的“简”来推算,写上千余字,古时约需一卷竹简,以《史记》为例,52万多字,共需600多卷。一个人一生编上几本书,折成这么多竹简堆积在一起,车载斗量,谓之书山毫不为过。

上世纪80年代,沈鸿根编写了四本书,填补了书法艺术史上的空白,开创性的历史价值成为永恒。《中国钢笔书法艺术》,获全国首届“金钥匙”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教育图书奖;《书法章法》,从美学角度探讨书法作品的格式、幅式、形式,以及相关的创作方法,其中“谋篇布白”一章,曾应邀到江苏电视台作书法电视讲座,由中央电视台转播;《行书概论》,系统阐述行书的成因、流变、特点、价值,并简洁介绍了历代名家与名迹,其中《千古绝唱兰亭序》一文,被收进上海初三语文教材;《签名艺术》,凡举各种签名方法,设计多种签名款式,倡导签名的书写便利,文字规范,款式美观,技法新颖,想来,当今多少明星大腕的签名模式,证实着这种签名艺术的生命力。

=无癖为艺不精,无痴为爱不深。四本书,“四个第一”,可沈鸿根说,其实际价值无非是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”而已,没有什么可炫耀的。可见远离世俗,才会孤独,迴出时流,方见识高。

文化的本质是什么?是能够给人带来尊严,神圣和伟大。没有一种新的信息的诞生那只是一种旧的愚昧符号的延续,著书成为了他的文化角逐的抒情创作状态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沈鸿根又编写了一本《现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》,出版社随即提出要沈鸿根撰写成系列成为套书。于是沈鸿根花了10多年时间,陆续写出《古代》、《当代》、《楷书》、《行草》、《篆隶》、《少字数》、《海外》和《硬笔》等9部书法名家作品鉴赏系列。鉴中有赏,赏中悟理,成为书学津梁。艺术没有学术支撑,难成参天大树,学术缺乏艺术涵养,则成隆冬荒山。学术的滋养使他成为一个追随于心灵而遨游诗意书法世界里的人。

著书立说,与诗歌创作一样,就是不断攀登、超越、探究,就是屈原说的“吾将上下求索。”一位艺术家,从未想过担当,从未想过责任,将一事无成。9本套书, 200多万字,对于个人,亦算恢宏巨著了。这套书,从艺术追踪到艺术创新,从书家旅程到历史时空,以“文化价值”为核心理念,展开中国书法艺术从古典形态到现代神韵的奥秘与转变,构筑历史书艺的风范,重塑神圣的书法艺术的崇高大美的灵魂。这么庞大的文化工程,沈鸿根独立完成,这种凌寒自开,拓荒突破,古今艺坛恐为罕见。这既是一种辉煌,更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精神榜样。

没有文化底蕴的书画,有品位也不高;缺少情感要素的诗文,有意趣也不妙。欣赏沈鸿根的书法艺术,吟诵沈鸿根的清雅诗词,方才知“书家原本是诗人”。沈鸿根熟读诗书,年轻时写过一些新诗,后来迷恋古代格律诗。他常在读书临帖之暇,游山玩水之际,会友品茶之时,偶有感怀,不能自已,吟之咏之,赋而为诗。在沈鸿根的书法诗意生涯中,形成了纪游、写景、咏物、怀古等隽永篇章,在这些空灵含蓄,神韵天成;飘渺淡远,妙语成珠的诗篇中,无处不是诗意书法的情怀在奔涌。

当代,书法家们忙的不亦乐乎!练几下技法,出几部作品,一会儿便成为大家。学术思想的衰微,造成文化情怀的丧失,沈鸿根试图在颠覆中寻找它、追逐它。“时有清风池上过,吟来字字带莲香。”(《梦荷》)“天人合一贵圆融,奇正相生神理通。道法自然求大雅,笔随意转势如龙。”(《书道》)“诗书懒得与人同,楚调自歌冷月中。偶尔晴窗闲作草,墨龙破纸欲腾空。”(《狂草》) “万里云山万里梦,一生书画一生诗。”(《听涛》)吟诵这些诗,这岂是作者在凌云赋诗,仿佛健笔疾书,他在寻找书法与诗词之间一种高邈慧心的呼唤,揭示着一个尊重灵魂的书写时代的来临。

沈鸿根的诗中有好多是吟咏“书斋”、“书籍”的。“月白书斋静,风清竹影斜。低声吟绝句,泼墨画荷花。”(《书斋》)。还有《枕书》曰:“无奈书斋兼卧房,图书几架一张床。莫言床上书凌乱,夜卧枕书梦亦香”,活画出一个嗜书如命的“书痴”来。由于情真语妙意深,锦囊中不乏佳作,多为世人所吟咏。
诗言志,书寄情,诗书交融,情愫呢喃。他的好多书法作品,形式与内容有机的统一,不仅尽情地抒发作者的性灵,而且还增加作品的审美意趣。这正如诗人书法家林岫所说:“书法欣赏是一种充满情感享受的渗透审美意识的精神活动,欣赏者不仅沉醉于笔墨世界,也吟玩于文字内容所表现的意蕴世界”。因此,沈鸿根自书诗章,与别人抄诗录词,尽管同是书法作品,但这种“书法阅读”的意趣价值迥然不同。艺要精,学要深,趣要雅,情要真。他是尽心尽情用书法艺术写诗寄情,也是用诗章情怀激荡着书法艺术的律动世界。
书法与写诗成为了他的精神年轮,人生与诗情相生相伴。几十年来,沈鸿根写了几百首诗。
禅是一种散淡、一种机敏、一种感悟,我最欣赏他诗中的禅意。如《寒江》:“寒江映冷月,白露侵黄花。世味淡如水,人情薄似纱。”诗境淡明轻虚,使人襟抱俱凉,世味如水,人情如纱,足见作者的洞明世事和萧然物外,而诗笔之警策也窥见一斑!《在心》:“春兰秋菊各当时,求道在心格物知。水滴石穿须力索,风吹花落任天机。”诗蕴哲理、清新宁静、潇洒超脱。还有《寒花》:“独抱幽芳自守真,岂随黄叶落风尘。秋深林谷无人迹,寒水一潭月半轮。”这不是写花,纯为夫子自道,惝恍清奇,神味渊永,令人一唱三叹,想象无穷!
其实,沈鸿根的诗不全是“清风明月”,也有“高山大海”。如《虎》:“威风惊鸟兽,豪气壮山林。昂首一声啸,震飞天上云。”《登楼》:“登楼百尺欲摩云,笔底有神腕有灵。写到翻江倒海处,狂风骤雨助豪情。”用诗书的契合文化倾诉时代心声,这在当今书坛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典范。
沈鸿根书艺精湛,雅好文史,醉心书事吟事,数十年的研磨,成就是斐然的,但沈鸿根秉性淡泊,不事名利。“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”,沈鸿根少与人来往,寸阴如金。呆在宁静的松竹轩里,总是一支笔、一卷书、一杯茶,求问道之气,取风骚之意。但他是烂漫的,激情的,更是灵动的,飞翔的。他那听见灵魂的书法艺术与缤纷落英的诗歌情怀,闪烁着无声的山川气象。他在砚边独语中说:“捧出来的权威,权而无威徒有权;炒出来的名家,名而非家浪得名。”是的,一个人最可贵的是品质,最可敬的是学问,最可喜的是成就,这就是沈鸿根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。唯有读书万卷,笺上才会有书卷气;唯有豪情万丈,笔下方能有金石声。“平生无所好,余事作诗人”,他的书法艺术与文人诗词的诗书交响已经站在了时代歌者的潮头。


章法自然,气韵生动 ——《兰亭序》艺术试析

沈鸿根

《兰亭序》是流传有绪的名帖,传为晋大书家王羲之所书,曾评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可惜世上所见的都是摹本,其中比较接近真迹的,要数冯承素的摹本,因是钩摹,忠于原作,故能保持本来的笔情墨趣和神态风貌。其它如欧阳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等人的临本,虽各有特色,但掺杂了自家的笔墨,与原作精神难免有些差异了。《兰亭序》在书法上有很高的艺术成就,因此历代的书家差不多都向它学习过,特别是唐陆柬之、宋米元章、元赵孟頫、明董其昌等。在他们的传世行书墨迹中,可以看出受到《兰亭序》的影响很大。《兰亭序》的书法艺术究竟怎样呢?明方孝孺说《兰亭序》“得其自然、而兼具众美”。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。《兰亭序》的突出之处,就是章法自然,气韵生动。通观《兰亭序》全篇二十八行,共计三百二十四字,写来从容不迫,得心应手,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。就布局来说,《兰亭序》采取纵有行、横无列的形式。其字与字,大小参差,不求划一、长短配合,错落有致,而点划皆映带而生,显得气脉贯通;其行与行,大致相等,但时有宽狭,略带曲折,宽狭相间,曲折互用,相映成趣。这正如清包世臣所说的:“《兰亭》神理在似奇反正,若断还连八字。”试拿第十四行“趣舍万殊静躁不同”这行字来说吧,总的形势有所倾斜,忽左忽右,呈曲线的形状。比较来看,如果以“趣”字作基准的话,那末“舍”字偏右,“万”字向左,“殊”字又偏右,而“静躁”两字向左,“不同”两字则基本居中。由于重心始终保持在行线中,因此虽有倾斜而不偏离,于是乎行斜体正,势曲态直了,富有韵律感。再拿第十行“所以游目骋怀”几个字来说吧,不论“所”字的收笔与“以”字的起笔,还是“以”字的收笔与“游”的起笔,或者“骋”字的收笔与“怀”字的起笔,都是露锋进出,形成了笔断意连、左顾右盼、承上启下、相互呼应的意态。这意态如同高明的画家画龙,在画上尽管龙身给云遮住了,只露出一鳞半爪,但看上去是一条龙,而且是一条游行在云中的活龙。这自然要比仅在字与字之间用一根细细的牵丝相连,远远来得含蓄有味。唯其如此,才能浑然天成,整齐之中而有变化。关于结构,《兰亭序》可以说极尽其变化之能事。唐何延之就用欣赏的口吻指出:《兰亭序》里“有重者皆构别体,就中“之”字至二十许字,悉无同者”的确如此。凡是重复的字,它的写法个个不同。如七个“不”字,五个“怀”字,三个“盛”字,不同的情况,不同的处理,都能随类赋形,各现其态。至于二十个“之”字,有的平稳,有的险峻,有的舒展,有的收敛,也有的工整如楷,流利似草,如楷的不呆板,似草的不狂怪,千姿百态,妙在通情达理。如第一行“暮春之初”的“之”字,因“暮春”二字都是长形,所以写成扁状,长中带扁,相得益彰;第九行“品类之盛”的“之”字,因上下左右的字都很宽大,所以写得紧密,小巧玲珑,饶有风趣;第六行“管弦之盛”的“之”字,因行尾空隙大,加上右边第五行行尾的“水”字状扁而有捺脚,所以写作长形而无捺脚,有让有揖,灵活流动;第十八行“俯仰之间”的“之”子,因一行当中毫无捺脚,则故意用捺脚出之,婀娜多姿,优美稳当。难怪宋米芾云:“之字最多无一似”了。提到用笔《兰亭序》也是提按分明,收起得当,一笔不苟,十分精到。如第十行的“不”字,横,露锋落笔,稍按,然后中锋提笔而行,最后回锋收笔;撇,按笔而下,随之逐渐提笔撇出;竖,弯弓形,承撇势露锋落笔,转峰直下,停驻一下勾出;点,先笔尖触纸,向右运行,顿笔回锋。整个“不”字,横是横,竖是竖,撇是撇,点是点,形象既显明,运笔也清楚。又如第八行“畅”字,竖划如“屋漏痕”,折笔似“折钗股”,起倒使转,干净利落,毫无拖泥带水,最后一笔抽锋,俨然莼丝,更加动人。再如第三行“少长”两字,笔划有粗有细,粗者健壮而不臃肿,细者清秀而不纤弱,笔正锋中,合乎法度,线条圆劲,立体感很强。《兰亭序》中的章法、结构、运笔,各自称雄,而不相侵夺,配合得是那么地默契,组织得是那么地巧妙,名为三位,实则一体,看上去,如同天上的行云,地上的流水,生动又自然。正因为《兰亭序》的艺术性高,所以千百年来,它象明珠似的闪耀在艺苑中,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品。




copyright   2019   ©当代硬笔书法艺术网
— — 当代硬笔书法艺术门户 — —
主编:王朔峰
黑ICP备19007170号-1